首页 资讯 正文

曾像小兵张嘎一样战斗,98岁抗战老兵唱起他学会的第一首军歌

体育正文 39 0

曾像小兵张嘎一样战斗,98岁抗战老兵唱起他学会的第一首军歌

曾像小兵张嘎一样战斗,98岁抗战老兵唱起他学会的第一首军歌
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,中国人民迎来抗日战争的(de)伟大胜利。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(dìyīcì)取得完全(wánquán)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。

当年的(de)他们风华正茂,手握钢枪保家卫国(bǎojiāwèiguó);如今的他们满头银丝,烈士暮年壮心不已。

老兵记忆,薪火相传,他们的精神(jīngshén)铸就永远的丰碑。

不忘来时路,才能走好脚下路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(shìjièfǎnfǎxīsīzhànzhēng)胜利(shènglì)80周年之际,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推出《抗战老兵忆(yì)峥嵘》系列报道,记录战斗故事,展现老兵风采,敬请关注。

“向前走,别退后,生死已到最后关头!同胞被屠杀,土地(tǔdì)被强占,我们再也不能忍受!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!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……”5月19日,在(zài)中部战区武汉总医院,98岁的抗战(kàngzhàn)老兵李金锡向极目新闻记者讲述了他(tā)在抗战中的烽火往事,还唱起他在部队学会的第一首军歌《牺牲(xīshēng)已到最后关头》。

1944年,不满17岁的李金锡在家乡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加入(jiārù)八路军。作为通信员(tōngxìnyuán),他一次(yīcì)次(yīcìcì)穿行于日寇的封锁线之间,出生入死为部队传递情报,每一次都胜利完成任务。在解放日伪占据的夏津县城时,他还缴获了第一支驳壳枪。

从军数十年,李金锡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(kàngrìzhànzhēng)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(kàngměiyuáncháozhànzhēng)等。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(háishì)和平时期,《牺牲已到最后关头》的旋律一直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里,从不曾忘记。

年幼的他护送八路军(bālùjūn)过关

李金锡1927年(nián)生于河北省衡水市(héngshuǐshì)枣强县。1937年,日寇的铁蹄踏进了(le)他的家乡(jiāxiāng)。不久(bùjiǔ),八路军挺进(tǐngjìn)敌后。当时刚满10岁的李金锡,第一次看到八路军时,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主张,但是对这支坚决抗日的队伍充满了敬佩之情。“那时候在我的家乡,无论男女老幼(nánnǚlǎoyòu),连小孩都(dōu)(dōu)知道,不能当亡国奴,不能做汉奸。”李金锡说。他的父亲李方润,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,1942年加入(jiārù)中国共产党,还当上了村长。就像电影《地道战》里的“老忠叔”一样,李方润明里(mínglǐ)应付日伪军,暗里则积极为八路军提供情报,配合部队行动。他还把全村人都组织起来,成立了自卫队、儿童团、妇女救国会等组织,做站岗、放哨和支前等工作。父亲也给李金锡分配了任务:“大事我干,小事你干。”

当时在日占区,日寇为(wèi)了分割包围抗日根据地(gēnjùdì),实行“囚笼政策”,修筑炮楼(pàolóu),挖掘长长的封锁沟,只在炮楼下方留下一条通道,八路军要通过封锁线,通常只能(zhǐnéng)在夜间悄悄进行。如果白天有紧急任务需要闯关,就得依靠村民帮助(bāngzhù),以送亲戚、朋友等(děng)为掩护,从敌人眼皮子底下混过去。李金锡的父亲对敌斗争经验丰富,往往(wǎngwǎng)负责护送领导干部等重要人员,其他护送任务则由李金锡等人负责。虽然李金锡当时年纪很小,但是他头脑灵活,跟日伪军周旋时一点都不(bù)露怯,每次都能胜利完成任务,让八路军战士安全通过封锁线。

为送情报自导自演“打架(dǎjià)”

随着参加抗日运动的次数越来越(yuèláiyuè)多(duō),李金锡对八路军的向往越来越强烈。1944年,不满(bùmǎn)17岁的他在家乡参加了八路军,在冀南军区六分区政治部敌工科当通信员,负责情报的上传下达工作。

李金锡回忆(huíyì),当时敌人的(de)炮楼和(hé)封锁沟到处都是,白天不能贸然行动,多数情报只能晚上(wǎnshàng)传送。刚开始,因为经验不足,他在夜里容易迷失方向。一次,他在送情报途中,发现前面出现忽闪忽闪(hūshǎnhūshǎn)的火星,似乎还在跳动。他想起老人常说(chángshuō)的“鬼火”,既害怕,又好奇。他硬着头皮走过去一看,碰到(pèngdào)了一块死人的骨头。原来,他走到了一片坟地,那跳动的火星其实是骨头中残存的磷自燃产生的。他吓得一激灵,一口气跑回驻地,才发现身上的棉衣已被汗水浸湿。

有一次,李金锡和(hé)一位小通信员接受白天传送情报的任务。当时,情报都是写在一张(yīzhāng)小纸条上。李金锡把纸条藏在衣兜里,和战友背上草筐,换上便装,从高粱地里抄近道准备穿过封锁线(fēngsuǒxiàn)。当他们钻出高粱地,正在横穿公路时,突然遇到一股伪军(wěijūn),后面跟着几个日本鬼子。距离太近(tàijìn),来不及跑开,李金锡向战友使了(le)个眼色,对方立即会意,两人先是争吵,随即动起手来。李金锡趁着(chènzhe)扭打的机会,快速把衣兜里的纸条埋进了土里。伪军走到跟前,以为是两个少年打闹,呵斥他们“滚开”,没有搜查(sōuchá)。等敌人走远后,李金锡从土里取出纸条,和战友一起飞快离开,安全地将(jiāng)情报送到了分区司令部。

少年(shàonián)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

如果说父亲是“老忠叔”一样的抗日英雄,那李金锡在抗战中(zhōng)就经历了(le)“小兵张嘎”一样的蜕变。

作为通信员,要在群众中找(zhǎo)掩护,这被称为“基点家”,就是在每个村都找一家可靠的居民,商量(shāngliáng)好(hǎo)掩护的身份,以应对日伪军(wěijūn)的盘查。一次(yīcì),李金锡刚住进一个“基点家”,鬼子天不亮就包围了村子。狡猾的敌人把所有村民都赶到场院,让他们当着所有人的面来辨认“自家人”。

面临暴露风险的李金锡,发现场院边有个伪军,正提着一桶白石灰浆刷标语。他找机会接近这个伪军,帮(bāng)他提起那桶石灰。伪军见(jiàn)这个少年“有眼力见”,就让他跟在后面。眼看离场(líchǎng)院越来越远,李金锡打手势让旁边的一个孩子过来(guòlái),把石灰桶递给他,自己则趁着伪军背身的机会,悄悄躲进路边的高粱地,逃过了敌人的搜查(sōuchá)。

李金锡说,八路军非常重视对敌军的(de)政治工作,敌工科通信员对伪军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争取工作,后来他们对八路军战士通过封锁线大多会睁一只眼(zhēngyīzhīyǎn)闭一只眼。甚至有三名日本战俘认识到(dào)日本军国主义的反动(fǎndòng),加入八路军宣传队,对炮楼(pàolóu)里的日本鬼子(guǐzi)喊话,让他们不要再参加侵略战争,不要当军国主义的炮灰。一次,敌人用掷弹筒攻击他们,所幸没有人牺牲。大多数时候,炮楼里的鬼子都默不作声,李金锡感受到,日寇的气焰已经嚣张不起来(qǐlái)了。

1945年8月15日,日寇投降的(de)消息传来,根据地的军民对拒不投降的敌人发起了最后(hòu)的进攻。1945年9月1日,李金锡随部队进攻日伪(wěi)占据的山东夏津县,到4日晚,守敌大部被歼。当时还没有配枪的李金锡,赶到夏津县伪警察局,抓住一名躲(duǒ)在床(chuáng)底下的伪警察。李金锡问他:“你的枪呢?”对方说,他把枪扔进了厕所(cèsuǒ)。在李金锡的命令下,伪警察从厕所捞出枪,洗干净后交给李金锡。就这样,18岁的李金锡有了人生第一支驳壳枪(bókéqiāng)。

(记者(jìzhě) 陈倩 王俐燃 通讯员 陈一琛 吴瑜枝 摄影 刘博(liúbó) 宋枕涛 审核 邹丹雨)

曾像小兵张嘎一样战斗,98岁抗战老兵唱起他学会的第一首军歌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